專訪「散步學」城市研究者 Sampson 黃宇軒 | 漫步感知邊界
「只有散步,我們才真正聊天。」My little airport 的《詩歌舞街》歌詞寫到。散步除了可以聊天,對 Sampson 來說,散步好像 Where’s Wally? ,從日常生活中尋找不一樣、奇怪的瞬間,以步行體驗來紀錄城市細節。訪問前他在大學辦公室附近尋找他喜歡的一個連結辦公室的樓梯空間,他說:「好多人嚟中大都無行過嚟呢邊睇呢個好靚嘅樓梯」。
Sampson 黃宇軒 (@sampson_wong) 除了是作者、專欄作家、內容創作者、藝術家、也是大學講師,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城市研究相關課程。十年前,他開始在香港的社區進行不同企劃,例如關注新界東北發展 ,皇后碼頭遷拆、發掘香港的無形空間史。當時,散步並沒有進入大眾關心的論述核心,城市漫遊這門「學問」給予大眾太學術、不親民的感覺。散步開始的風潮大概起源於疫情時期,大家無法出外後開始慢慢把目光注視在香港城市街道。去年 Sampson 在澳門做了《幾條街的可能》作品,在澳門的街道不停來回行走、散步,尋找有趣的城市肌理。他說:「散步係個包裝,我真正有興趣嘅係城市觀察同細節。」透過散步者的眼睛,城市被記錄、保存和分類,在時間洪流中梳理成客觀的檔案。
散步除了是單純步行活動,觀察日常景色經常會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對 Sampson 來說,散步的關鍵字與感官非常相關。他聯想到 Serendipity (偶然力) 、 Attention (專注)、Sensibility (感應) 。Serendipity 指的是日常生活中有奇怪東西出現的驚喜,Attention 是留意手機屏幕以外的世界流動。Sensibility 指向一種感應能力,尋找有趣,美的部分。光看這幾個關鍵字,散步不但是隨機、無意識地亂逛,而是有意識地看城市風景。Sampson 注重的是散步當下的敏感度,也是他想在散步團中發掘他形容是「有feel嘅嘢」的城市觀察。
這十年來,Sampson 有意識地從地方為本 (place-based) 研究轉移至無地方限制 (place-less) 的流動狀態,通過書寫、社交媒介分享他在香港切身使用的城市觀察方法與細語。最近出版的作品以城市散步學為想開始在城市散步的讀者提供路線、他的個人觀察,細味香港的城市的常態與非典型場景。說起他持續研究到香港散步「學」,Sampson 說要「offer 多幾種(散步)獲得快感嘅方法」。散步既是打開感官而成的城市觀察,也是理性的匯集,有意識的暫時為城市作分類、存檔。散步,是他認識、以步行勾劃香港城市記憶的媒介。
|撰文:Helen @untitledblue_
|相片:Helen
